成都:以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推動打造世界文化名城

發布時間:2022-11-25 16:22:01   215760 作者: 來源:文旅中國

濱州日報/濱州網綜合 2021年12月,成都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成功當選2023年“東亞文化之都”,世界目光再次聚焦這座擁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皷|亞文化之都”作為中、日、韓三國共同發起的亞洲第一個國際性文化城市命名活動,入選城市均具有豐富的地方文化資源和鮮明的地方文化特色,更被賦予了促進東亞文化交流與互學互鑒、促進對外文化傳播與交流的期待。十年來,“東亞文化之都”不斷地摸索、創新,在一次次轉型升級中不斷走向成熟,成為眾多歷史文化名城競相爭奪的一張世界級文化名片。而成都榮幸地成為十年節點之后首個當選的城市,是榮耀,也是責任,更是機會。

(成都當選“東亞文化之都”,文化和旅游部黨組書記、部長胡和平出席會議并授牌,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局長何麗接受授牌)

10月16日召開的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將文化建設擺在了突出位置,對我國的文化和旅游工作作出了重要部署。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戰略部署,令我國文化和旅游業界倍感振奮,也給成都這座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的城市指明了發展方向。近年來,成都堅持以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堅持以文化人、以文潤城,把建設世界文創名城、世界旅游名城、世界賽事名城和國際美食之都、國際音樂之都、國際會展之都作為建設世界文化名城的時代表達。當選“東亞文化之都”可謂適逢機遇,成都借建設“東亞文化之都”的重要契機和2023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成都活動年的舉辦,將“東亞文化之都”殊榮升華成為成都走向國際化的新平臺和重要抓手,充分實現了“東亞文化之都”建設與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努力打造彰顯中華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立足天府文化,展現最富特色的城市形象

作為我國首批歷史文化名城,成都有著4500多年文明史。3200多年來城址未移,2300多年來城名不改,這在全國獨一無二。數千年間,成都平原孕育了金沙文明、詩歌文化,對東亞文明產生了深遠影響。此外,三國文化、蜀錦蜀繡、大熊貓等靚麗的“成都名片”也在全球掀起時尚潮流。借助“東亞文化之都”這個國際IP,成都開展系列活動,用自己最富特色的文化語言與世界“對話”。

(成都遠洋太古里)

今年8月,作為成都建設“東亞文化之都”系列活動之一“東亞文化之都-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成都文旅影像展及相關配套活動先后在韓國首爾、釜山以及日本東京舉行。影像展中,成都15位攝影家的50余幅精美攝影作品,通過“在成都遙望雪山”“天府之國”“市井·煙火·幸福成都”三個單元,向日韓民眾展示了公園城市宜居的美好畫卷,開啟了一場跨越空間的對話?!按昂鲙X千秋雪”的古老詩意就是成都的現實勝景,東京市民小悠在觀展時忍不住贊嘆“成都真的和大詩人杜甫詩里寫的一樣,推開窗戶可以看雪山!”

(雪山下的公園成都,煙火里的幸福成都)

成都作為古蜀文明的重要發源地,4500多年的文明史和2300多年的建城史,積淀了特質鮮明、底蘊厚重的天府文化。青城山、都江堰、大熊貓棲息地等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和武侯祠、杜甫草堂、金沙遺址等人文勝跡享譽中外,川劇、蜀繡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千年,川菜、蓋碗茶等飲食文化蜚聲海內,這些獨特的文化資源都是成都開展城市形象傳播的實施載體。

除了影像展外,三國文化、川劇、川菜再次成為了成都與日韓人民開展交流的絕佳媒介。在韓國,《韓國與四川成都的歷史文化對話》專題講座及“于天府,見三國”成都“東亞文化之都”主題活動先后在首爾和釜山舉行。在日本,“煙火成都·食味天府”川菜文化美食體驗和“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成都·川劇變臉藝術世界對話”兩場極具互動性和體驗性的活動依次開展。整個活動線下觀展人數近 4 萬人次,吸引了包括人民日報文創、新華社、日中商報、共同社、法新社日本、韓聯社、韓國先驅報在內的 500 多家國內外知名媒體刊載,逾千萬名網友通過社交媒體參與了活動討論。

“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憨態可掬的大熊貓、靜謐詩意的杜甫草堂……近日,成都地鐵1號線、5號線、9號線站內,“東亞文化之都”相關的視覺影像引人駐足,仿佛這座城市的歷史與現實、文明與詩意都徐徐展開。

(成都地鐵站內隨處可見與“東亞文化之都”相關的視覺影像)

成都在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期間,一方面厚植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優勢,向外推出最富特色的城市形象,擴大“東亞文化之都”的文化影響力;另一方面讓文化為城市“鑄魂”,彰顯歷史文化名城風貌,擦亮最富特色的城市底色。目前,成都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1處、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5項,位居全國前列。建設了金沙、邛窯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金沙遺址入選“百年百大考古發現”。啟動了成都自然博物館、金沙演藝綜合體等一系列大型公共文化設施建設,全市博物館達160座,其中非國有博物館數量位居全國第一。另外,成都依托天府文化遺產推動城市更新,成功舉辦7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讓歷史文化綻放出“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精神。從蜀風雅韻的天府古鎮,到綠意盎然的川西林盤;從游人如織的博物館、音樂廳,到食客盈門的川菜館、咖啡店……這座“雪山下的公園城市”,日起日落之間、一呼一吸之中,迸發出了蓬勃向上的城市活力,渲染出天府文化的持久魅力。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太陽神鳥與黃金面具)

推動文旅融合,打造世界級旅游目的地品牌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旅游是文化的載體?!皷|亞文化之都”建設的十年也是東亞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十年。東亞,特別是中日韓三國,擁有著豐富的文旅資源、巨大的客源市場潛力和知名的旅游品牌,具備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能和重要支撐條件。十年“東亞文化之都”建設,中日韓三國在教育、旅游、媒體各方面的互相交往不斷深入,中國與日、韓友好城市總數達452對,三國的年度人員往來高達3000萬人次。

此前,以三國文化為媒介,中日兩國的旅游交往頻繁。每年10月日本神戶市都會舉行日本最盛大的“三國志祭”主題活動,從2007年開始,已經舉辦了13年,每年參與人數達三萬余人。成都武侯祠博物館曾7次應邀參加“三國志祭”主題活動,并在當地開展三國文化講座和展覽。與此同時,日本神戶代表團每年也會回訪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并積極參加武侯祠成都大廟會等文化活動。

作為成都建設“東亞文化之都”的重要文旅舉措,去年成都武侯祠博物館的“大三國志展”成為爆款?!按笕龂菊埂弊鳛?1世紀以來規模最大的三國主題巡回展,曾在日本及國內多地引發熱潮。展覽匯集了國內18個省市自治區、36家文博單位的160余件(套)精品文物,全面展示三國歷史和三國文化源流,講述富有中國氣派、成都風味的當代三國志。

(成都武侯祠博物館“大三國志展”明代關羽銅坐像)

“大三國志展”的火爆只是成都文博旅游悄然興起的一個縮影,博物館研學游成為新風尚,博物館文創產品圈粉無數,機器人講解員上崗,金沙遺址博物館成為全國7家智慧博物館試點單位之一,云游博物館成為青年文化新時尚……依托“東亞文化之都”的建設,立足豐富的博物館資源,博物館游正在成為成都旅游的一個重要風尚。

成都,中國非遺重鎮,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國家級非遺25項、省級非遺50項、市級非遺154項。成都還積極探索非遺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有效模式和路徑,發展非遺特色文旅經濟,12個非遺文旅集聚區初步建成,成為城市有機更新和鄉村振興的重要載體。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成都厚植歷史文化名城的特色優勢,將文化遺產轉變為符合當下需求的文旅產品,發展成具有城市特色的文化品牌。今年9月10日起,話劇《蘇東坡》每周六在成都文殊坊妙劇場駐場演出。觀看完表演,觀眾即可就地乘車前往三蘇祠游覽參觀。這是成都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又一次新的嘗試。

“東亞文化之都”入選城市對于游客的吸引力不僅來源于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旅游資源,也需要依托于良好的設施條件、優質的人居環境和濃厚的生活氛圍。成都在推動“東亞文化之都”建設過程中積極培育旅游服務供給能力,以更好地滿足民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旅游生活的需要。在這過程中,一批批極具城市特色的文旅項目紛紛落地,助推了城市文旅空間的再生長。為滿足廣大市民和游客冬季旅游的需求,助力成都市建設“東亞文化之都”,成都市文化廣電旅游局推出了“雪山下的公園城市·煙火里的幸福成都”10條旅游線路。

(成都道明竹藝村)

疫情以來,文體旅產業受到較大影響和沖擊,行業轉型升級也在倒逼中破浪前行。成都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云演出、云直播、云健身、云旅游、云綜藝等網絡化新型文體活動不斷創新探索。2021年成都文創產業產值首次突破2000億元大關,占全市GDP的10.4%,對穩增長作用明顯。體育消費方面,成都市體育局相關報告顯示,2021年全市體育消費總規模達到533.7億元,居民人均體育消費支出2518.6元。

在今年中國旅游黃金周“十一”長假中,成都位列“全國熱門旅游城市”第三名。為實現疫情防控與旅游消費雙保障,成都市一方面按照國內防疫政策,推動全市景區數字化建設,開通線上預約渠道,有效控制景區游客峰值;另一方面,不斷出臺扶持政策幫助地方旅企渡過難關。同時,打通YouTube、TikTok等海外社交媒體平臺,開展“成都云端旅游”及城市話題性營銷活動,不斷增大成都在海外的聲量。

(寬窄巷子:一面摩登都市,一面千年少城)

用好國際性平臺,提升城市文化對外影響力

11月18日,以“影像:前景·共蓉”為主題的2022首屆成都國際攝影周在成都天府藝術公園盛大啟幕。國際攝影周推出16大展覽,展出來自27個國家和地區近千名攝影家的2000余幅作品。這是在成都建設“東亞文化之都”周期內,加強對外文化交流的一次重磅活動。

(天府美術館-成都的“悉尼歌劇院”)

深化交流交往,彰顯文都之城魅力。成都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當選城市,2023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成都活動年將以“千年古城 古韻多姿”、“煙火成都 人間錦城”、“山川異域 同氣連枝”三大主題開展,采取“主導活動+指導活動+統籌活動”的模式,涵蓋旅游、文化、體育、教育、音樂、美食、科技、經貿等各個領域,全面凸顯成都作為“東亞文化之都”的文化底蘊、文化氛圍、文化實力,將充分利用“東亞文化之都”平臺,增進與世界各地的文化和旅游交流。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鑒而豐富?!皷|亞文化之都”活動創辦十年來,各國東亞文化之都城市的文旅建設交相輝映、互融互通,向世界展現獨具魅力的東亞文明,推動了東亞區域各民族之間文化的交流、交融與和諧共生,并與“歐洲文化之都”“東盟文化城市”交流對話,提升了亞洲文明在全世界范圍的文化認同。

2022年7月3日,“超融體——2021成都雙年展”迎來了它的第100萬名觀眾。此次展覽的觀展人數和展覽規模,在全球雙年展的歷史上堪稱空前。一個“融”字,意味著打破界隔、跨越邊界;一個“融”字展現了成都面向世界的文化胸襟。作為國際當代視覺藝術高級別的展示活動和全球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展覽模式,雙年展(Biennial)是推出世界各國最新藝術成就、反映當代世界藝術面貌和前沿探索的重要窗口,也是全球文化互相借鑒、融合的樞紐。此次成都雙年展,來自世界的優秀藝術作品也走進成都,全球35個國家和地區的272位藝術家呈獻了超過500件/組作品,成為后疫情時代全球最大規模的國際藝術展覽。

讓文化為國際交流“搭橋”,加強對外文化交往。成都圍繞“中國文化中心”的定位,以“一帶一路”為橋梁,構建國際化的對外文化傳播體系。先后承辦了第八次中日韓領導人會議、第七屆中日韓工商峰會、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第22屆全體大會等國際會議,開啟了中日韓合作的新篇章。成功舉辦成都國際友城市長創新論壇、中日韓(成都)中小企業經貿創新峰會等國際活動,創新了成都國際交流合作的新機制。成立中韓創新創業園、中日(成都)地方發展合作示范區等6大園區,搭建了中日韓產業合作的新平臺。近年來,成都海外傳播力攀升至全國第一方陣,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交往中心城市。

跨國文藝演出是推動世界文化價值共振的重要活動形式。2022年11月7日晚,第十屆白鹿·中法古典音樂藝術季開幕式暨開幕式音樂會,在彭州白鹿上書院隆重舉行。古老優雅的百年建筑里響起悠揚動聽的古典樂音,現場燈光、音樂、建筑完美交融,帶來一場震撼人心的視聽盛宴。經過十年的發展壯大,白鹿·中法古典音樂藝術季已成為成都彭州一張文化名片。

高標準辦好重要節會賽事,對外展示良好形象。成都成功申辦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2023年世界科幻大會、202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等各類國際性高能級活動,每年有上百場對外文化交流活動舉行。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堅守中華文化立場,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成都是一座擁有4500多年城市文明史和2300多年建城史的歷史文化名城,文明的血脈綿延千年。成都平原沃野千里,滋養出成都人海納百川的文化氣度和樂觀包容的人格特性。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起點,成都通過長江水道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以海納百川之態,薈萃八方文化。通過2023東亞文化之都·中國成都活動年活動的舉辦,還有“東亞文化之都”建設的長效機制,努力實現與城市文化發展戰略的有效對接,向世界展示中國成都的形象,奮力打造彰顯中華文明魅力、天府文化特色的世界文化名城。

責任編輯:閆曉亮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