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儒學大家勞乃宣

發布時間:2022-09-13 14:51:00   972884 作者:侯玉杰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勞乃宣(1843-1921),字季瑄,號玉初,又名矩齋,晚號韌叟,曾使用韌庵老人、嶗山居士等齋號,是音韻學家、教育家,曾任上海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前身)監督(校長)、浙江求是大學堂(今浙江大學前身)監督(校長)、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前身)總監督(校長),是著名的清朝遺老、儒學大家。

一、勞乃宣生平

勞乃宣祖籍山東省陽信縣城內西門里(今西北村),其曾祖父勞樹棠考取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進士,長期在江南為官,其祖父、父親亦在江南為官,遂遷居浙江桐鄉,他出生于廣平府(今河北永年)。勞乃宣少時有才名,20歲時,娶曲阜孔門之女為妻。同治七年(1868年)考取舉人,同治十年(1871年)考取進士,光緒五年(1879年),任臨榆縣知縣。擔任知縣時,勞乃宣每天一大早就坐在大堂處理公務,他命令下屬打開縣衙各道大門,凡是老百姓有需要咨詢的,立即親自接待,保證下情直接上達,革除了門房盤剝百姓,胥吏蒙蔽上司等種種衙門弊端,獲得百姓和各級官吏的一直稱贊,對此,《清史稿》高度評價說“使閽者不能隔吏役,吏役不能隔人民。其后居官二十余年皆如之?!敝凉饩w二十六年(1900年),勞乃宣擔任地方官20多年,曾任南皮、完縣、蠡縣、清苑、吳橋等縣知縣,每日都是如此勤勉政事,歷次官員考核均獲得優等。

在南皮等縣擔任知縣時,京城周邊的州縣遇到上級差遣和接待事宜,都是按照一定的數額向地方攤派,而在收取的時候,各級官吏層層加碼,所得盈余則被他們私自截留。勞乃宣查清弊端后,每次都是小心應付,額外不取。擔任蠡縣知縣時,適逢祭奠皇陵大典,節余了部分款項,他全部留在府庫以備公用。擔任完縣知縣時,他采購圖書一萬多冊,專門開辟藏書之所,供人閱覽。擔任吳橋知縣時,他首創鄉間農民私塾,在農活閑散的季節,集合農民進行學習,一直到農活緊張時結束,年年如此。勞乃宣以維護封建正統統治為己任,竭力進行傳統思想教育,所到之處均兢兢業業,贏得了一定的社會聲望,同時,他對于有所謂的反叛思想和行為的人也毫不留情。早年,寧津縣有一個叫陳二的人,糾集成伙,曾經到勞乃宣擔任知縣的南皮縣劫掠財物,當地人稱他們為“黑團”,勢焰非常囂張。勞乃宣帶領縣內衙役會同駐防的營兵一起參與圍剿,終于將陳二等頭目抓獲,徹底消滅了“黑團”。

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山東興起義和團運動,很快蔓延到北京周邊各地。勞乃宣當時正擔任吳橋知縣,他反對義和團,并嚴禁義和團在吳橋活動。為此,他專門寫了《義和拳教門源流考》《奉禁義和拳匯錄》等,從理論上否定義和團,他張貼告示,稱義和團“實系邪教”,曉諭民眾不得參與其中。他又上書朝廷,申請上級行文禁止各種義和團活動。在袁世凱的支持下,勞乃宣抓獲了當地的義和團首領節小廷等人,并將他們斬首示眾。

1900年,清政府宣布支持義和團,因此,各地團民紛紛入京。勞乃宣雖然反對,深感自己無力回天,適逢吏部調他進京擔任稽勛司主事,他害怕天下大亂禍及自身,遂以歸故里修祖墓為名,辭去吳橋知縣職務,先到曲阜,再到江浙一帶隱居。1901年,在上海主持南洋公學3個月,同年底至1903年,在杭州主持浙江求是大學堂。1904年至1908年,任兩江總督李興銳、周馥、端方的幕僚。

1908年,清朝政府籌備立憲,經兩江總督端方推薦,勞乃宣進京,受到慈禧太后的召見,以四品京堂候補,他向慈禧建議推廣漢語拼音字母,當時稱簡字。隨后,勞乃宣擔任憲政編查館參議、政務處提調。1909年,清朝政府籌備新政時,法律館進呈新的刑律稿本,勞乃宣對其中的有關違背舊傳統的父子之倫、長幼之序、男女之別的條文,提出了許多反對意見,竭力維護封建傳統統治。

1910年,勞乃宣被欽選為資政院碩學通儒議員。1911年,擔任江寧提學使,奉命離京去南京就任,不久又被召回京城擔任京師大學堂總監督,兼學部副大臣,曾任代理大臣。辛亥革命后,勞乃宣發表文章稱起義是被“少數無知妄人所煽動,不軌軍人所劫持”,他主張實行君主立憲制,反對革命。最能體現勞乃宣政治主張的是他的《共和正解》。在這篇文章中,勞乃宣稱中國民智低下,如果推行民主,必然喪失傳統的權威,其后果是舉國失控,不僅“亂民土寇”要趁機“作亂”,而且列強也會“坐收漁人之利”。他引經據典,將帝制與共和混為一談,他極力維護傳統政治文化的價值觀念,以“護圣”和“布道者”自居。

1912年初,清朝皇帝遜位,勞乃宣辭官攜眷到河北淶水縣閑居,以清朝遺老自命。他以恢復封建秩序為己任,是十分活躍的?;史肿?。1913年,應孔教會首領陳煥章的邀請,勞乃宣派他的外孫孔祥坷回曲阜參與籌備第一次全國孔教大會,并親自為衍圣公孔令貽起草演說詞。當時,許多清朝遺老寓居青島,聚集在恭親王溥偉的旗下。1913年秋天,應原山東巡撫周馥之請,勞乃宣去青島,被德國人魏禮賢聘請主持尊孔文社。1914年,勞乃宣辭謝了袁世凱電請其出任參政。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為避戰亂,勞乃宣寓居濟南,再遷曲阜。1917年,張勛復辟,擁戴溥儀為皇帝,勞乃宣以知名的清朝遺老身份,被復辟的朝廷任命為法部尚書,他正居住在曲阜,因為局勢不穩,便以自己年高體弱為借口,借故推辭,未到京就職。張勛復辟失敗后,勞乃宣被北洋政府下令逮捕,他從曲阜逃往青島,再次到德國人魏禮賢主辦的禮賢書院主持工作。在此期間,他協助魏禮賢將《論語》譯成德文。1921年7月,勞乃宣病逝于青島,享年79歲。

二、勞乃宣學術成果

勞乃宣政治上反對革命,也反對民主,主張君主立憲,文化上主張教育普及,贊成中西文化交流,具有傳統與現代結合的時代特征,是憂國憂民的典型儒家代表。

同治十二年(1873年),應李鴻章的聘請,勞乃宣參與編纂《畿輔通志》,深受總纂黃彭年影響,篤信程朱理學,成為一代大儒。擔任各地知縣期間,他極力推行封建禮教,注重教化,反對維新變法,著有《變法論》《談瀛漫錄》等文,鼓吹“古勝于今”的儒家復古思想,抵制資產階級改良主義。

光緒十九年(1893年),勞乃宣回祖籍陽信縣參與續修《勞氏族譜》,并為之撰寫序言,出資修建“勞氏祠堂”。1919年,他回陽信縣,在同族勞之常資助下纂修《陽信縣志》,該志是陽信縣名志。

勞乃宣在青島居住10年,對青島的新學教育、圖書館的創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做出了貢獻。他擔任青島禮賢書院監督,在校內組建并主持“尊孔文社”,成為避居青島的前清遺老和文化人士講經論道、高談闊論的場所。尊孔文社提倡中西文化交流,延聘德國學者開辦“中德文會”,舉行“每周一講”,中國人、德國人輪番登臺,課題涉及古今中外,成為島城的文化風景。他指導德籍學者將《易經》《論語》《老子》《莊子》等一批中國經典著作譯成德文,在西方社會引起轟動。他與德國學者尉禮賢主持建立藏書樓,為青島第一座圖書館,收藏圖書3萬余冊。勞乃宣有感于青島風情,撰寫了大量詩詞,結為詩集,反映了這一時期青島的風土人情。在青島期間,他出版了其著作《共和正解》《續共和正解》《君主民主評論》,又分別致信徐世昌、趙爾巽等人,請他們將其著作轉交袁世凱,建議袁世凱制定憲法,還政于宣統皇帝,勞乃宣此舉,遭到社會輿論廣泛譴責。

勞乃宣重視教育,主張普及拼音字母,推行漢語簡字拼音,推動普及教育。早年曾奏請清廷設立簡字學堂于南京,得到執行。他與一班京師名流成立研究文字改革的最早的群眾性團體“簡字研究會”。他提倡中國語言的統一,主張以北京話為基礎,向全國推廣通行,主張漢字簡化及拼音化,以促進教育的普及和國家的富強。

勞乃宣精通等韻字母之學,撰寫《等韻一得》《簡字叢錄》。他增訂《官話字母》為《寧音譜》《吳音譜》等。勞乃宣還長期從事古代數學研究,著有《古籌算考釋》《古籌算考釋續編》《古籌算淺釋》等?!独m修四庫全書提要》還收錄其學術著作《遺安錄》《約章纂要》《合聲簡字譜》《簡字全譜》《京音簡字述略》《等韻一得補篇》等十余種?!肚迨犯濉穼谀诵鳛橐淮鍖W大師,給予了高度評價,說他:“誦服儒先,踐履不茍,而于古今政治,四裔情勢,靡弗洞達,世目為通儒?!?/p>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責任編輯:王儀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