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中國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
梁漱溟(1893-1988),原名煥鼎,字壽銘,后又取字漱溟,是元朝皇族后裔,是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被稱為一代宗師,有“中國最后一位大儒”的美譽。梁漱溟一生和鄒平有很深的淵源,他的妻子病逝在這里,鄒平城黃山南麓的蒼松翠柏之中,有他的墓地,這里碑刻林立,風景如畫,已經成為著名的風景名勝地。
一、傳奇的一生
梁漱溟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他出身名門,祖籍廣西桂林,曾祖考取進士后,做了直隸正定的知縣,梁家便移居北京。他的祖父做過知州。他的父親梁濟是光緒年間的舉人,做過幾年京官。其祖母、母親都出生仕宦、書香門第,均能詩文。他6歲啟蒙讀書,上了四所小學。受父親開明思想的影響,他接受的是新式教育。他所入的京西小學堂是京師第一個洋學堂,既學中文又學英文。1906年,梁漱溟小學畢業,入“順天中學堂”學習?!绊樚熘袑W堂”是北京地區最早的新式中學之一。梁漱溟在順天中學堂的時間較長,直到1911年他中學畢業。中學時代對梁漱溟的一生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中學學習期間,他崇信康有為、梁啟超的改良主義思想。他感到君主立憲無望時,1911年中學畢業前,他又傾心革命,參加了同盟會。1913年,曾熱衷于社會主義,著《社會主義粹言》小冊子,宣傳廢除私有財產制。隨后,他開始潛心于佛學研究,1914年,在《正誼》雜志發表《談佛》。1916年,在《東方雜志》發表《究元決疑論》,引起了學術界的注意。1917年,他欲出家未果,被蔡元培聘請到北京大學教授印度哲學,又陸續開設了唯識哲學、儒家哲學等課程,他講課深入淺出,見解精到,很受學生歡迎,與胡適、馬舒倫并稱,隨即出版了《印度哲學概論》和《唯識述義》。1918年,他的父親自盡,對他影響很大,他開始轉回對儒家學說的研究。1919年,北京爆發“五四運動”,他關注的重點轉向東方哲學,特別是孔孟思想,開始寫作《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并到處講演,至1921年正式出版發行。
《東西文化及其哲學》引起了巨大的社會反響,一年之內就連續再版了5次,梁漱溟本人也因此成了現代中國著名的文化保守主義者和新儒學的開啟者。該書是梁漱溟的成名之作,也是其新儒學思想形成的標志。1923年,他在北京大學開設“孔家思想史”課程。1924年,他辭去北京大學教授職務,到山東菏澤辦高中。梁漱溟主張著眼于生活的教育,這是他開始深入社會基層,把儒家學說與現代學校制度相結合的初步嘗試,重在實踐自己的教育理論與教育設想,辦學不到半年就被迫中止。返回后,他在北京各高校講授《人心與人生》。
1928年,梁漱溟到南京曉莊師范參觀訪問,隨即擔任廣東省立第一中學校長,依靠舊交李濟深,提出了解決中國問題的鄉村自治理論和設想,并進行人員培訓。1929年,依靠軍閥韓復榘,在河南輝縣創辦村治學院,擔任教務長。1931年,受山東省政府主席韓復榘邀請,到山東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劃定鄒平縣為實驗區,先擔任研究部主任,再擔任院長。在從事鄉村建設實驗的同時,梁漱溟還完成了《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后覺悟》《鄉村建設理論》和《答鄉村建設批判》等著作的寫作??谷諔馉幈l后,曾在重慶北碚辦勉仁書院和勉仁中學。1938年初,他曾只身前往延安與中共領導人毛澤東會談。1939年,與沈鈞儒、黃炎培等人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志會”。1941年該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擔任中央常務委員,并代表民盟赴香港創辦《光明報》,作為民盟的宣傳喉舌。1946年,擔任民盟秘書長,參加重慶政治協商會議,并代表民盟參與國共兩黨的和談。國共兩黨和談破裂,他回到北碚寫作《中國文化要義》并于1949年出版發行。1949年起,他擔任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政協委員。梁漱溟是1949年后留在大陸的極少數拒絕對自己以前的思想作檢討的老一輩學者之一,因此遭到一系列的批判。1953年9月,他在政協常委擴大會議上的發言,受到毛澤東的批評,在中國政治舞臺和學術界銷聲匿跡達27年之久?!拔幕蟾锩敝?,梁漱溟被抄家、批斗。1972年,全國掀起“批林批孔運動”,他卻公開表態,強調自己不批孔,又遭到批判。但他沒有停止對“人活著為了什么”和“中國向何處去”的思考,寫了不少的文章和著作,其中最能體現這一時期的研究成果的是《人心與人生》和《東方學術概觀》兩書。1979年,當選為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再當選為第六屆全國政協常委,并擔任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90多歲高齡時,他仍著文和演講,繼續宣傳他的中國傳統文化復興的思想。
梁漱溟在城市出生成長,卻長期研究鄉村工作;他一生致力于研究儒家學說和中國傳統文化,是著名的儒家學者,卻念念不忘佛家生活。他一生不斷追求解決的兩個問題: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活著為什么;二是中國問題,即中國向何處去。他在晚年寫道:“我自十四歲進入中學之后,便有一股向上之心驅使我在兩個問題上追求不已:一是人生問題,即人活著為了什么;二是社會問題亦即是中國問題,中國向何處去?!薄皩θ松鷨栴}之追求,使我出入于西洋哲學、印度哲學、中國周秦宋明諸學派間,而至后來被人看作是哲學家。對社會問題之追求,使我投身于中國社會改造運動,乃至加入過革命組織??傉撐乙簧耸嗄辏ㄖ甘臍q以后)的主要精力心機,無非都用在這兩個問題上。而這兩個問題的開端和確立,便自中學時代始?!?/p>
二、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基礎
梁漱溟在研究印度哲學時,受佛家思想的影響,顯露出了悲世憫人的情懷。梁漱溟認為,資本主義道路和社會主義道路都是照搬的國外經驗,都不符合中國國情,他想出的救中國的辦法是鄉村建設道路。他的鄉村建設理論是建立在他對中國國情研究的基礎之上的。所謂中國國情就是“倫理本位、職業分途”。他認為,必須從鄉村入手,以教育手段來改造中國社會,創造一種新的社會制度。
“倫理本位”是相對西方國家而言。西方國家重視團體組織,重視集體生活,中國重視家庭血緣關系,重視家族宗法意識,中國人把社會和國家當作一個放大了的家庭,中國就是倫理政治,倫理社會。西方國家講究法制和原則,不講究面子和人情,而中國不太講究法制和原則,重視的是親情和面子,注重家族關系,親戚關系、老鄉關系、師生關系、同學關系等等。
“職業分途”是說中國雖然有貧富貴賤之別,但是各階層之間并不固定,是不斷轉換流轉的,社會底層的人可以進入上層。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地主和農民也是相對的,是可以轉換的。所以,中國并不存在尖銳的階級對立。
中國最大的問題是:在西方列強的沖擊之下,中國原有的社會結構和文化已經崩潰,學習資本主義的道路失敗了,學習社會主義的道路也沒有走通。因此,中國最需要的是進行社會改造,去重新建立中國的社會秩序和文化。梁漱溟提出改造社會的三大策略:第一,必須從農村入手。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中國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在農村,農村是整個國家的基礎。第二,必須以教育為手段。中國農村太落后,廣大農民沒有文化,大部分是文盲。搞民主政治,老百姓不懂。搞科學技術,也不會。要真正實現現代化,必須實現人的現代化,所以教育是根本。第三,必須走合作化道路。中國歷來是小農經濟,一盤散沙,因此必須組織起來,然后才能推行科學技術,實行民主政治。鄉村建設運動的主旨就是八個字:“團體組織,科學技術”。
三、梁漱溟在鄒平
1928年,梁漱溟的朋友李濟深在廣東主政時,邀請他去廣東進行村治實驗。但是,廣東的政局很快發生變化,李濟深倒臺,梁漱溟的實驗隨之失敗。1929年,他又在河南省政府主席韓復榘支持下,在河南進行村治實驗,僅一年時間,1930年中原大戰就爆發了,戰爭的中心就在河南,梁漱溟的實驗再次破產。中原大戰之后,韓復榘成為山東省政府主席,為了增強自己的實力,迷信梁漱溟理論的韓復榘又邀請他和河南村治學院的原班人馬來山東,繼續搞他們的社會實驗。韓復榘聘梁漱溟為高級顧問,并從省政府撥款10萬大洋,作為梁漱溟進行鄉村建設實驗的啟動經費。懷著理想,1931年初,梁漱溟率領著他的研究人馬來到山東鄒平。
之所以選擇鄒平做實驗基地,是因為鄒平符合梁漱溟確定的兩個條件:第一,交通相對方便,但又離濟南不太遠,既避免省政府的干擾,又方便與省政府的聯系;第二,社會結構簡單,縣域面積適中,沒有大地主等豪強勢力的阻撓破壞。經過緊張的準備,1931年6月,“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在鄒平正式成立,梁漱溟擔任研究部主任。
前兩年,梁漱溟主要做了調查研究、宣傳發動等基礎工作。第一,舉辦鄉村教師講習班。根據鄉村教師有文化,容易接受新鮮事物,又與當地群眾聯系密切的特點,連續舉辦了兩期鄉村教師講習班,每期四周,共培訓教師400名。第二,舉辦農產品展覽會。1931年10月舉辦了第一次農產品展覽會,展出改良農具、改良作物、家禽新品種等,在鄒平是一件前所未有的新鮮事,參觀者達到4萬多人,占到全縣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第三,進行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研究院從美國引進優良種豬,與本地豬雜交,培育出新的品種。從意大利引進良種雞,培育出的新品種產蛋率比本地土雞高一倍。第四,創辦鄉農學校。1931年11月,研究院師生300多人一起下鄉,去村里邊組織建立鄉農學校。三個月的時間,他們在全縣共創辦了90余處鄉農學校。第五,培養和延聘人才。研究院下設研究部和訓練部。訓練部主要培養基層鄉村建設工作的實用型干部。1931年第一期招生范圍以鄒平為主,招生對象是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青年人,學制一年,學生300人。研究部主要培養進行鄉村建設理論研究的高層次人才,招生對象是省內外的大學畢業生,培養方向是研究生,主要課程都是梁漱溟親自負責。研究部學制兩年,1931年第一屆招收30名學生。
經過兩年的緊張籌備,梁漱溟在鄒平聚集了大批人才,老百姓也接受了他的鄉村建設理論。1932年12月國民黨中央召開全國內政會議,通過了縣政改革方案、地方自治改革案等。1933年7月,山東省政府確立鄒平和菏澤為縣政改革實驗縣,兩個實驗縣隸屬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為推進改革實驗,1933年10月,梁漱溟擔任院長并一度擔任鄒平實驗縣縣長。在鄒平,研究院實際上行使了行政管理職能。梁漱溟大刀闊斧地進行他的改革實驗。主要進行了如下工作:
第一,縣政改革。將國民黨的縣區政府機構全部撤銷??h政府設五個科并進行合署辦公,政府機關實行8小時工作制,建立考勤制度、例會制度等,縣長、科長和科員們一樣衣著簡樸,一起就餐,工作作風大為改觀,工作效率大為提高。
第二,鄉學改革。實驗縣把原來的7個區劃為14個鄉,在鄉設鄉學,在村設村學。鄉學和村學的特點是以教統政、政教合一,既是教育機關,也是地方行政機關。地方的自治和教育有了根本保障。
第三,經濟改革。梁漱溟改革社會的重點就是把農民組織起來,形成集體。他建立的第一個合作社是“梁鄒美棉運銷合作社”。研究院從美國引進棉花良種,合作社對棉農負責技術指導、統一收購,直接供給青島、煙臺等地的紡紗廠,并對外出口。不僅解決了棉花的銷售問題,還避免了商人的中間盤剝,保障了棉農的利益。除棉花外,實驗縣還成立了蠶業、林業、信用等合作社。實驗縣還組織農民興修水利,改善農村的醫療衛生條件,改良社會風俗等等。
第四,基層組織改革。在基層,實驗縣成立民團干部訓練所,組織聯莊會,進行自衛訓練。每年冬季農閑季節集中進行訓練,農村每25戶為一閭,每閭選出兩名18至25歲的青壯年。分期分批在縣城進行集中訓練,以軍事訓練為主,同時進行成人教育。會員集中訓練之后,按鄉編為鄉隊,隸屬于鄉學。各村再以聯莊會員為主,編為村組,形成一套嚴密的社會控制體系。
梁漱溟在鄒平進行鄉村建設實驗,目的是作為示范,最終將鄒平模式推向全省、全國,從而實現他改造中國的理想。他創辦了《鄉村建設》雜志和鄉村書店,大量報道鄒平的鄉村建設事業。他發起召開了第一次全國鄉村工作討論會,全國十幾個省的團體派代表到鄒平參加會議,使鄒平成為全國農村運動的中心。他是研究院院長,也是鄒平縣長,他深入民間,留下了許多故事。他的轟轟烈烈的運動其實是建立在依靠軍閥韓復榘的基礎之上的,1937年10月底,日本侵略軍打到了黃河北岸,韓復榘棄守山東,梁漱溟也不得不帶領他的追隨者撤離鄒平。由此,梁漱溟的鄉村建設運動正式宣告失??!
梁漱溟認為:“鄉村運動是我一生中一樁大事?!彼J為:鄉村建設失敗的原因主要有兩條,一是“高談改造而依附政權”,二是“號稱鄉村運動而鄉村不動”。1988年6月23日,梁漱溟在北京病逝,享年95歲,遺囑葬于鄒平。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