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戲曲大師史若虛
濱州日報/濱州網訊 史若虛(1918-),原名史寶璽,字尊一,1918年2月出生在今陽信縣洋湖鄉洋湖街的一個較富裕的農家。1924年在本村小學學習,1931年考入陽信縣第四國民學校,當年秋轉入岱北公學。1933年秋,史若虛以會考全縣第一名的成績進入在惠民縣城里的山東省立第四中學。1934年在校組織劇團,開展文化娛樂活動,接觸了左翼文化刊物。1936年畢業后逃婚至濟南,考入省立濟南師范學校。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為宣傳抗日,被推選為?!皾窃拕F”副團長,在濟南近郊為國民黨軍隊演出,年底,隨劇團到開封。1938年劇團解散,遂參加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戰地服務團話劇團,任戲劇組長,后到國民黨第三十一師宣傳隊。1938年夏,借口去漢口治病離隊,到西安八路軍辦事處,再轉延安陜北公學句邑分校學習,1939年1月入延安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深造,接受馬列主義教育。1939年6月調入抗日軍政大學文藝工作團,隨抗大總?;顒佑跁x察冀邊區與晉東南地區,在太行山上宣傳抗日。1941年8月出任文藝工作團舊劇指導。1942年11月任八路軍政治部前線劇團宣傳股長,從事戲劇、曲藝創作和演出。
史若虛通音律善表演,他工程派青衣,又精于曲藝,戲曲藝術造詣頗深。他曾在《孔雀東南飛》中飾劉蘭芝,唱腔逶迤婉轉,余味無窮,頗為動聽。他演唱的京韻大鼓《大西廂》與呂班的白圈大鼓、苗培時的西河大鼓齊名。曾參加京劇《賀后罵殿》《打漁殺家》《四郎探母》的演出。他還創作了京劇現代戲《蕩家恨》、京劇歷史劇《亡宋鑒》、歌劇《參軍曲》、快板劇《放哨》、鼓詞《三勇士推船渡江》《飛奪瀘定橋》《南京狗打架》等,激發了抗日軍民的斗志。在紀念抗日軍政大學建校5周年活動中,《亡宋鑒》獲優秀獎,他被評為“模范干事”,獲得校長的獎勵。在為慶??箲饎倮莩鋈尽斗ㄩT寺》中,成功地飾演賈桂,受到行家好評。
1946年,史若虛調任晉冀魯豫邊區邯鄲劇院劇務主任,翌年到邯鄲民眾教育館任股長、副館長。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4月任北平軍事管制委員會文化部戲曲改進局舊劇處干事,負責接管四維戲劇學校和籌建中國戲曲學校。
1950年1月,新中國第一所戲曲學校中國戲曲學校建立,史若虛任教務長,10月任中共黨支部書記,1953年任副校長。在校長田漢支持下,史若虛著手建立新的戲曲藝術教育體制和教學體系,廢除封建師徒制、包身制和打罵體罰等制度,建立了一支具有較高政治覺悟和較強教學能力的戲曲師資隊伍。戲校先后聘請王瑤卿、肖長華、劉喜奎、侯喜瑞、姜妙香、譚小培、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郝壽臣等名角到戲校任教,實施“以政治為基礎,以藝術教育為主體”和“普遍培養、因材施教,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教學方針。在辦學實踐中,他總結出了以“堅持以傳統戲砸基礎;堅持成品教學與基本訓練相結合,以成品教學為主;堅持課堂教學和演出實踐相結合,以課堂教學為主;實行因材施教,堅持普遍培養與重點提高相結合;堅持選擇優秀教學劇目,樹立健康的舞臺風格”的原則和方法。史若虛對老一輩藝術家謙虛尊重,事師禮,委重任。對各流派的教師,一視同仁,無門戶之見,新老教師稱他“既是領導又是同志,還是朋友”。他時刻關心學生的思想和學習進步,凡學生考試、排練、實習、演出,他必親身督導。他對全校數百名學生的姓名及所學的戲種和派別與成績都了如指掌。因而,學生們都親切地稱他為“咱們的老校長!”
史若虛不但勤于育才,而且還善于選才、辨才,培養出了劉秀榮、楊秋玲、劉長瑜、張春孝、葉少蘭、李維康、耿其昌、李長春、陳和平等一批優秀人才。此間,史若虛還與他人合作改編過京劇《碧波潭》《四川白毛女》《賣水》等劇本,并參與《新白兔記》《白蛇傳》《賣水》等劇目的唱腔設計,發表一系列論述戲曲教育的文章。
史若虛深諳“名師出高徒”,他聘請名師不遺余力。在當時各個方面都不足條件下,他按每人每月大體相當于100元的報酬,折合小米按時送到教師家中。每人一輛包月人力車,按照課時按時接送老師,并安排老師參加政治學習和社會活動,大大激發了老師們的工作熱情。早在民國初年,與梅蘭芳齊名的演員劉喜奎蔑視權貴,為逃避軍閥們的糾纏、迫害,在北京隱居了30年。1950年秋天,史若虛在東城一個陋巷里找到了這位老藝人。史若虛考慮到老藝人脫離舞臺時間太久,任教有困難,就聘請他擔任學校藝術委員,按特邀教授待遇,把這位老藝人從陋巷接到新居,終其晚年。此事,在首都戲曲界引起強烈反響,同時,也得到了周恩來總理的贊揚。
“文化大革命”期間,戲校被斥為“封資修的大染缸”,史若虛遭到迫害。1970年5月至1973年10月,他被迫離開戲校去天津警備區農場勞動,而他仍堅持在勞動之余擬定戲校未來的招生計劃。1978年1月恢復工作,出任中共戲校領導小組組長。1980年1月,任中共中國戲曲學院黨委書記兼院長。他主持學院大專班的招生工作,選調了張君秋、尚長春等到學院任教,又以戲校學生為基礎成立了學院實驗劇團并兼任團長。1982年,史若虛把自己多年來在報刊上發表的戲曲教育文章匯成《史若虛戲曲教育論文集》,由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1983年7月,史若虛心臟病突發,在北京逝世,享年65歲。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