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建筑設計大師張镈
張镈(1911-1999),無棣縣車王鎮段家村人,1911年4月出生于廣州,其父張鳴岐時任清政府的兩廣總督。張鳴岐一生宦海沉浮,曾經教育后代“家有良田千頃,不如薄技在身?!?/p>
張镈自幼聰明好學,隨父母輾轉日本、天津、上海等地,先后受業于南開、匯文、復旦諸校。1930年考取張學良擔任校長,有梁思成教授任教的東北大學建筑系,美術教師則是梁思成的夫人林徽因?!熬乓话恕笔伦兒?,東北淪陷,張镈轉入清華大學,再到南京中央大學建筑系繼續學習。1934年大學畢業后,經考試進入全國最知名且最大的建筑設計單位基泰公司,主要工作地點在天津事務所。在基泰公司,他得到著名建筑師楊廷寶的悉心指教,在北京、南京、上海等地承攬了多項工程設計,如北京先農壇體育場、南京“中央研究院”歷史所、上海興城銀行大樓、四川大學等,一直工作到1951年。期間,1937年升任主任建筑師。1941年1月至1948年12月,全權主持基泰公司華北方面的業務。還曾擔任天津工商學院建筑系教授六年,承擔三門主課,一是建筑理論,二是中西建筑史和中國建筑構造,三是建筑設計圖案指導。在這里,他最大的貢獻是承接了北京故宮中軸線及其外圍的文物實測、詳錄事宜。
日軍占領北京后,建立了偽政權。梁思成、朱啟鈐等愛國的建筑專家都擔心北京故宮遭受戰火的破壞,他們希望把代表中國最高水準的有著極高文物價值的故宮進行實測繪圖,按照一旦毀于戰爭就能重建的標準做。在文物專家們的周旋下,偽政府同意撥款,這項任務最終落到張镈頭上。從1941年開始,他帶領部分天津工商學院建筑系和土木系當年的畢業生開始了故宮中軸線及其外圍的文物實測工作。在中軸線上,北起鐘鼓樓,南至永定門。重點在紫禁城內的主要建筑。在里、外的腳手架上,張镈帶領學生們不畏艱險,取得每個構件的實測資料,甚至在欄桿、平臺的臺階上做每步實測,而對御路的雕刻,則寫生留存真跡,并附以照片。最后,將平、立、剖面上按不小于1/50的比例尺和墨線或彩色渲染在60英寸×42英寸(相當1.524m×1.067m)的厚橡皮紙之上,這是當時文具商僅存的進口高級圖紙,尤其是放大的彩色渲染圖更為珍貴。全部工作到1944年結束,繪成大張圖紙360余幅。這些圖紙繪制精準,在新中國成立后歷次的故宮維修時都以它做藍本,成了國家重要的文物。
1949年,張镈升任香港基泰公司主任建筑師,到香港定居。他的生活待遇優厚,月薪十余兩黃金,住著豪華的寓所,業務也很繁忙。1951年3月,他毅然拋棄香港的優厚待遇回到北京,受到北京市委書記彭真、第二書記劉仁的接見,任永茂建筑公司(北京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新中國的建設事業百廢待興,在不長的時間內,張镈就完成了天橋劇場、自然博物館、友誼賓館、民族文化宮等眾多建筑的設計任務。友誼賓館是他這一時期的代表作品之一,那富有民族風格的設計,不僅是他自己的鐘愛,也被建筑界引為典范。他的恩師、我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對此十分贊賞。民族文化宮也是他的經典代表作,被稱贊為:“建筑民族化風格設計的典范”。
1958年9月,中共中央和國務院決定在北京建設十大建筑,向世界展示新中國的建設成就,以紀念新中國成立10周年,其中的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民族飯店三項由張镈負責,而萬眾矚目的則是規模最大、內容最復雜、要求最高的人民大會堂。此時,離1959年的國慶節不到400天。人民大會堂的初始方案選定了北京規劃院趙冬日的,在所有7輪的評比論證中,張镈全部參與,經周恩來總理同意,北京市政府把整個方案的具體設計工作交給了北京建筑設計院總工程師兼設計室主任張镈和朱兆雪,并由張镈主持,他成了人民大會堂的總建筑設計師。由于時間緊迫,大會堂是“邊設計、邊供料、邊施工”的,張镈落在圖紙上的每一筆都立即被付諸實施,每個小小的疏忽都可能是致命的隱患。張镈深感責任重大,不敢稍有懈怠。他一天工作十幾個小時,經常一連幾天不回家。人民大會堂的重點是萬人大禮堂。如何處理好這偌大的空間?如何體現藝術風格?周恩來總理啟發他:“人站在地上,并不覺得天有多高。站在海邊,也不覺得很遙遠。落霞與孤鶩齊飛的詩句是對水連天、天連水的環境的描寫,應該是一種啟發,為什么不從水天一色和滿天星斗方面出發去作抽象的處理?”在周總理的啟發下,他將大禮堂設計成圓弧形。為了打破穹窿頂的單調,張镈做了三圈水波紋暗槽燈、中心鑲嵌直徑五米的五角星燈,圍以一圈鎦金葵花瓣花飾。以五角星象征中國共產黨,以葵花瓣象征心向共產黨的各族人民,三圈水波紋象征在黨領導下從勝利走向勝利。1959年9月25日,周總理在人民大會堂山東廳主持了慶功宴會。張镈代表設計集體出席,并有幸被安排在周總理就座的主賓席上。席間,總理舉杯來到張镈身邊,一邊給他敬酒,一邊夸獎說:“我很滿意,給你們打個五分!”
“文化大革命”中,張镈受到沖擊,慘遭迫害,妻子為此精神失常。1972年底,在周總理等人的親自過問和關照下,張镈再度受到重用,擔任北京飯店擴建工程總設計師。1976年,他參加北京新圖書館的設計工作。1978年起,他參與策劃和設計人民大會堂大修、改造、擴建工程,民族文化宮擴建工程、釣魚臺國賓館、國際大廈以及北京舊城區62平方公里的科研與規劃等國家重點工程。作為知名的建筑師,張镈一生主持、指導了百余項重大工程,數量之多,造詣之深,世界少有。其中人民大會堂、民族文化宮、友誼賓館等建筑成為共和國的標志性建筑。
張镈是第四屆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大常委,曾兼任清華大學建筑系研究生班導師。1978年,國家建設部為其頒發了建筑設計終身大師銅牌。是1989年國家命名的十位“建筑設計大師”并名列首位。1999年7月1日,張镈在北京病逝,安葬于故鄉無棣縣段家村張氏族墳的母親墓旁邊。
張镈善于總結。他回憶自己的建筑生涯時說:“就建筑藝術而言,對我一生影響最大的是兩個人,一個是梁思成,他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理論修養方面;另一個是楊廷寶,他對我的影響,主要是設計實踐方面,正與梁師相輔相成?!睆堥D經常撰寫文章,晚年仍然筆耕不輟,1993年出版了《我的建筑創作道路》,這是當代中國建筑師完成的第一本自傳。該書用紀實的手法,以敘述歷史的真實為主,將60年的建筑創作歷程、經驗,濃縮在24萬字的書中,將一代建筑師的成長道路展現在世人面前。
張镈熱愛家鄉,情系桑梓。1990年,他不顧80歲高齡的身體,親自到無棣實地考察,不計報酬,設計了海豐塔圖紙。該塔高42米,共13級,為八角樓閣式密檐磚石結構,外面一色的青磚砌就,飛檐挑角,角系銅鈴。既古樸典雅又堅固耐久,既保持了唐塔的風貌,又在建筑結構上有所創新。海豐塔成為無棣的特色建筑之一,與重新修復的大覺寺一起,成為無棣縣的旅游勝地。他還把自己珍藏幾十年的手稿、圖紙、信函、照片等寶貴資料捐獻給了無棣縣檔案館。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