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作家校長李廣田

發布時間:2022-09-19 15:48:34   858835 作者:侯玉杰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李廣田(1906-1968),1906年10月出生于今鄒平市(原齊東縣)碼頭鎮小楊家村的一戶貧寒農家,本名王錫爵,排行老四。因家中生活拮據,被過繼給鄰近的草廟村中年無子的舅舅李漢云,改姓李,名廣田,號洗岑,筆名黎地、曦晨。

李廣田自幼聰明過人,且苦讀不懈,很小就曾跟祖父讀《百家姓》,在私塾中讀《三字經》和《弟子規》。在舅舅的支持下,他一面上學博覽群書,一面適當做些農活,學業日益精進,從村小學堂考入縣立第三高等小學,1921年夏,考入縣立師范講習所。他刻苦攻讀,成績優異,沒有畢業就被縣立第三高等小學聘為教員。僅僅工作了半年,1923年,李廣田即奔赴濟南,考入山東省立第一師范學校。這期間,他接受了進步思想,1926年加入共產主義青年團,積極參與學生運動,并與同學鄧廣銘等人組織“書報介紹社”,因介紹魯迅、郭沫若的書籍及蘇聯作品,被軍閥逮捕入獄,判處死刑。家中得知李廣田被捕入獄,憂心如焚,急忙變賣掉祖傳的果林、田園,湊了一大筆錢趕到濟南,試圖用金錢將他贖出,未果。正當大家以為李廣田難逃此劫時,國民革命軍北伐,攻入濟南,山東軍閥張宗昌潰敗,李廣田隨后被釋放。出獄后,國民黨齊東縣黨部邀請他到縣黨部任職,但李廣田不為所動,拒絕邀請,到山東省陵縣任一小學教師。1929年初又到曲阜省立二師附小任教。

1929年夏,懷著對知識的渴求,李廣田到了北京,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再轉入外語系本科,學習英國語言文學。在北京大學期間,李廣田埋頭苦讀,受西方文學的影響,他同時熱衷于創作詩歌和散文。1930年,他在《未名》半月刊終刊號上發表了處女作散文《獄前》,就是描寫自己獄中生活的。但是,他創作最多的還是詩歌,并多次在《現代》雜志和《華北日報》副刊上發表。這期間,他和同學卞之琳、何其芳交往密切,成為好友。1936年,三人將各自所創作的詩歌合編為一本《漢園集》出版發行,其中《地之子》一詩是李廣田早期詩歌的代表作?!拔沂巧酝林?,/來自田間的,/這大地,我的母親,/我對她有著作為人子的深情?!边@首詩語言非常樸實,流露出來的對土地的依戀之情真摯、深沉得令人感動?!拔以赴蚕⒃谶@土地上,/在這人類的田野里生長,/生長又死亡?!敝挥姓鎼弁恋氐娜瞬拍軐懗鲞@樣的詩句。漢園就是漢花園,位于北大校園,于是世人就將他們合稱為“漢園詩人”。

李廣田由詩歌出名,而他寫得更多、成就更高的是散文。1935年,他從北京大學畢業,到濟南省立第一中學任教,教書育人的同時,他創作了大量散文、詩歌。1936年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畫廊集》,隨之又出版了《銀狐集》,這些作品或回憶童年故鄉生活,或描寫倍受折磨,無路可走的人物,或抒發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光明前途的追求,文風樸實、自然、真摯,呈現出恬淡靜美的氣氛,引起了中國文學界的高度重視,李廣田也成為30年代中國著名的散文作家。

1937年,盧溝橋事變爆發,李廣田隨學校遷至泰安,在泰山腳下開展教學活動。但時間不長,至年底,迫于敵機的狂轟濫炸,學校師生不得不離開泰安,由河南入湖北,最后到達四川。兩年顛沛流離的逃亡生活中,李廣田目睹了全國人民抗日救亡熱情的高漲、百姓的疾苦,接觸了一些共產黨員,思想有了很大進步。

1939年,流亡到四川后,李廣田先到四川羅江六中任教,因在學生中傳播進步思想被解聘,再經同學卞之琳介紹,轉到西南聯大敘永分校任教。1941年9月,隨敘永分校遷到昆明,并入昆明西南聯大本校。在西南聯大,李廣田任教于中文系,主要講授文藝理論。在抗日救亡的熱潮中,作為愛國的知識分子,李廣田一面教書、創作,一面積極參加進步學生組織的文學社團活動和愛國民主運動。他擔任了文藝社導師,和朱自清、聞一多等共同領導學生的文藝活動,辦刊物、出周報、舉行各種集會、宣傳抗日,強烈要求建立一個和平、民主、自由的新中國。思想的成熟帶來了創作的豐收,他出版了散文集《雀蓑記》,以流亡生活為題材創作了散文集《圈外》,再版改為《西行記》。這一時期還出版了散文集《灌木集》《回聲》,短篇小說集《歡喜團》,論文集《詩的藝術》。完成了長篇小說《引力》的創作,在《文藝復興》雜志上連載,此書很快就被翻譯成日文,在日本出版。

隨著生活變遷和思想進步,李廣田的作品視野開闊,題材也更為多樣,靜美的氣氛漸為戰斗的鋒芒所代替,文筆更為練達和簡潔。這些變化,在雜文創作中表現得更為明顯。在西南聯大的幾年,李廣田文思泉涌,在詩歌、散文、詩歌評論、文藝批評、文學理論等若干領域都取得一定的成就。

抗日戰爭勝利后,國內戰爭又陰云密布,1945年底發生了國民黨軍警、特務向集會學生扔手榴彈炸死4名學生的慘案,李廣田受到強烈的震撼,他與進步師生一起,參加游行、罷課、為四烈士守靈等活動。他懷著滿腔的憤怒,以筆為槍,寫下了雜文《不是為了紀念》、詩歌《我聽見有人控告我》。1946年7月,李公樸、聞一多先生先后被國民黨特務暗殺,李廣田在血的教訓中更加警醒起來,他對學生們說:“我們要和反動派拼到底!”他毅然用真名發表雜文和詩歌,控訴國民黨政府的黑暗統治。當獲悉自己也被列入國民黨特務暗殺的黑名單時,他毫不畏懼,像李公樸、聞一多一樣照常參加各種活動。

1946年9月,西南聯大恢復原來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李廣田到了南開大學任副教授,在“反饑餓、反內戰”運動中,他站在進步學生一邊,慰問被特務打傷的學生,發表斥責國民黨法西斯暴行的演說。他揮起戰斗的筆,指向黑暗、落后、腐敗的反動勢力,受到國民黨反動當局的通緝。經朱自清邀請,又轉至清華大學任教授,1948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8月,朱自清病逝,他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

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李廣田當選為清華大學校務委員,1950年11月,任清華大學副教務長。這一時期,李廣田負責編選《朱自清選集》,出版了短篇小說集《金壇子》,散文集《日邊隨筆》、文學評論《文學枝葉》《文藝書簡》,文藝論文集《創作論》等著作。他參加了第一次全國文代會,當選為全國文聯理事。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李廣田被任命為云南大學黨組書記、副校長,校長由知名的抗聯英雄、云南省政府副主席周保中兼任。李廣田主持云南大學的日常工作,并兼任云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中國科學院云南分院文學研究所所長等職。1957年5月,任云南大學校長。李廣田積極推行教學改革,狠抓教學質量,針對“大躍進”對教學秩序的沖擊和一些過左的口號,他指出,教學質量低、干部素質低,就不可能適應國家經濟建設不斷發展的需要。他強調,教與學、師與生,是教學中矛盾的兩個方面,教師在教學中總是起主導作用。他引用“教學相長”的古訓,提出了新的認識,并重新解釋了教學原則。在他主持工作的幾年里,云南大學建立了新的教學制度、教學組織、教學方法和教學思想,教學質量逐年提高,學校事業得到了全面發展。

1959年,李廣田被打成右傾機會主義分子。1961年和1962年,云南大學黨委根據中央和省委的指示,對李廣田的“右傾”問題先后兩次進行甄別,撤銷原錯誤決定,恢復他的職務。摘掉“右派”帽子后,李廣田工作熱情更加高漲,他經常深入課堂聽教師講課,參加同學討論,組織教學經驗交流會,幫助青年教師加強基礎,提高教學質量,親自帶領學生參加社會實踐,經常督促和檢查行政各處的工作。

在云南大學工作期間,李廣田勤于政務之余仍筆耕不輟,其文字技巧和思想內容較前更趨洗練和成熟,常于詩情畫意的描寫中,透示出富于哲理的意趣。他在云南的著作有詩集《春城集》、自選集《散文三十篇》,還陸續寫了一些散文,特別是《花潮》成為名篇,“文如其人,人如其文”,評論家們評價極高。

李廣田最讓人民難以忘懷的是重新整理修訂了撒尼人敘事長詩《阿詩瑪》并擔任同名影片的文學顧問?!栋⒃姮敗肥侵袊谝徊恳魳冯娪捌?,震動了中國也震驚了世界的文壇,“阿詩瑪”成了云南最閃亮的一張名片。此外,他還整理并出版了傣族傳說《一滴蜜》,長篇敘事詩《線秀》,對民間文學的挖掘整理作出了顯著貢獻。

“文化大革命”中,李廣田受到迫害,橫遭批判、侮辱、甚至毒打,1968年11月2日在昆明去世。1978年,中共云南省委給李廣田平反昭雪。1982年5月,李廣田的骨灰被安葬在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2006年,云南省舉行了紀念李廣田誕辰100周年活動,紀念這位為云南文化事業做出巨大貢獻的文學家、教育家,同時,李廣田的女兒、北京師范大學教授李岫出版了紀念李廣田的傳記《歲月、命運、人——李廣田傳》。2010年,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李廣田全集》。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責任編輯:王儀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