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藏書家吳重熹

發布時間:2022-09-20 09:49:24   1051222 作者:侯玉杰 來源:濱州日報/濱州網

吳重熹(1838—1918),字仲飴,號石蓮,無棣縣城里人。他出生在一個著名的官宦世家里,他出生時,父親吳式芬正從翰林院外放知府,處于職務的快速上升期,父親年過四旬,屬于老來得子,且只有吳重周、吳重熹兩個兒子,因此,倍加珍惜,給予了他良好的、嚴格的、傳統的儒家教育。

吳重熹自幼聰穎好學,遍讀家藏詩書,受深厚家學熏陶,繼承了父輩的愛國情懷、嚴謹治學態度和行為品質。不足20歲,他就失去雙親,與兄嫂相依為命,愈加發奮努力。同治元年(1862年)考中舉人,憑借恩蔭,到工部任職,被授工部郎中。他辦事認真,獲得上司賞識,再被外放到河南擔任陳州知府。

在陳州知府任上,他秉承祖輩遺風,為官廉明,謹慎處理各類案件,尤其是以振興文化教育為第一要務,修建文廟,設立義塾,讓那些貧家子弟也有上學的機會,頗得當地文人士子的好評。在這里,他與閑居的袁世凱結下友誼。袁世凱發起創辦“麗澤山房”和“勿欺山房”兩個文社,并“主其事,捐資供給食用”,集結起了一大批文人雅士,吳重熹也在其中。吳重熹與袁世凱結為“詩酒友”,隔三差五聚在一起,談古論今,吟詩作賦,極盡風流。吳重熹十分欣賞袁世凱的才華,常常勸誡、鼓勵和幫助他,就是在吳重熹的指導下,袁世凱的學業有了長足的進步,府試時名列前茅,因此,吳重熹對袁世凱有知遇之恩,被袁世凱尊為恩師。光緒十三年(1887年),鄭州段黃河決口,洪水漫溢至陳州府西數里,吳重熹親自調集民工分段筑堤壩防御,并設立粥場賑災,減少了洪水造成的傷害和損失,深得百姓擁護。不久,轉任開封知府。任開封知府時,滎澤保和寨發生危險,吳重熹連續兩晝夜立于泥淖之中,冒雨指揮搶護工作,使形勢轉危為安。吳重熹注重文化教育事業,規定學生“凡畢業考試列入最優等者獎給優貢,優等者獎給歲貢,中等者獎給優廩生,以示區別而策精進”。他審結全省重大案件,量刑準確,無冤案亦無輕縱,聲名鵲起,晉升江南江安糧道。

1900年,義和團運動風起云涌,八國聯軍攻占北京,慈禧皇太后、光緒皇帝逃往西安,吳重熹奉兩江總督劉坤一之命赴西安進獻地方特產,然后又隨行護駕返京,他一路鞍前馬后周到備至,又仿杜甫詩作“麻鞋見天子”,集成詩冊《麻鞋草》進獻,深得慈禧太后的青睞,不久被提拔為福建按察使,再遷江寧布政使,1901年又轉任直隸布政使,執掌京津政務。1902年,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凱回家鄉安葬母親期間,委吳重熹護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1903年初,袁世凱又舉薦自己的恩師擔任駐上海會辦電政大臣,主辦電報局,主持將電報局收回國有的工作。1905年,改任倉場侍郎。1906年3月,因為江西發生教案,巡撫被罷職,由吳重熹出任江西巡撫。他倡導實業,推行新政,與他人集資開辦了道生公司,有資本約10萬兩,擁有小輪船7只,成為江西實力最強的輪船航運企業。1907年11月,朝廷命他回京擔任郵傳部侍郎。1908年,再調任河南巡撫。適逢清政府實施新政,吳重熹積極支持并不斷上書,要求變革。1909年9月,清政府批準吳重熹奏請,裁撤糧鹽道,增設勸業道,管理實業、交通、水利等領域。吳重熹還認真貫徹新政,大力推行地方自治,在河南成立地方自治籌辦處,創辦地方自治研究總所,令各州縣各選送紳士兩名入所學習,畢業后派回本州縣擔任自治議員或辦事員,因此,河南省的地方自治工作迅速發展。隨著列強瓜分中國勢頭向內地深入,河南地區也深受列強經濟侵略,英國福公司獲取了河南等地鐵路修建權和煤礦開采權,損害中原人民權益。吳重熹堅決抵制福公司行為,協商簽訂了《見煤專條》,對其作出規范。在抵制國外公司的同時,吳重熹鼓勵中國商人創辦實業與洋人爭利,大見成效。

在上海期間,吳重熹做了三件青史留名的大事,即收回中國電報總局、贖回京漢鐵路管理權、創辦中國紅十字會。1903年,吳重熹在上海接辦各省電報商局,他盡職盡責,制定了8條章程,令各省分局嚴格遵辦,確保了接收工作的順利進行。1903年12月,吳重熹與工部尚書呂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懷約集上海的官紳和各國駐滬機構代表商議成立“上海萬國紅十字會”,他將辦理情形奏報朝廷:“擬在上海設立中國紅十字會,購置地畝,建造醫院學堂,以立基礎?!?904年3月,“上海萬國紅十字會”正式成立,公推呂海寰、盛宣懷、吳重熹為領袖。他深感列強修筑、操控中國鐵路的危害,屢次上書要求收回筑路權,維護國家權利。1907年,擔任郵傳部右侍郎時,會同外務部堂官向朝廷提出收回京漢鐵路建議,并要求改良郵電路政各項要。在各方倡議和努力下,清政府于1909年1月還清了借款,收回了京漢鐵路所有權。

“中華民國”成立后,吳重熹歸隱天津,閉門謝客,絕口不言時事,多次婉拒袁世凱請他到政府任職的邀請。民國《無棣縣志》概括他的一生:“歷官中外四十余年,不赫赫為名,竭誠秉公,政簡而事治,故以謹慎受知遇,典任封疆,官守其法,民安其治?!?/p>

吳重熹的父親吳式芬是著名金石學家,封泥的最早發現者和研究者,吳重熹的岳父陳介祺、老師許瀚也都是金石學方面專家。吳重熹自幼接觸金石學內容,幫助父親整理金石收藏和校訂書稿。在父輩熏陶下,他精于鉆研金石學,具備較高的素養。父親吳式芬去世后,吳重熹多次邀請老師許瀚校訂其父遺稿,在二人共同努力下,校訂完成了《捃古錄》《捃古錄金文》《金石匯目分編》等金石學書稿,并刊印成書。吳重熹精于金石文物鑒定收藏,藏有西周晚期珍貴文物。

吳重熹號石蓮,以藏書、刻書聞名,并以“石蓮庵”命名藏書處。吳重熹繼承家學傳統,廣泛結交學者名士,每到一地,公余閑暇之時,專心收書、讀書,凡宋元書籍、明清善本,無不傾力收購并撰寫概要、體會等。他收藏歷代典籍、金石等文獻,整理吳氏家族先賢遺作。他還進行研究和刊刻,將珍本刊刻出版,服務社會,著名的有《吳氏石蓮庵刻山左人詞》《石蓮庵匯刻九金人集》。石蓮庵藏書多是珍品,有古本、手抄本、稿本等,且多經過名家珍藏、批校、題跋,具有極高的學術價值。吳重熹還以整理和編輯修訂家族遺書為己任,把吳氏家族的文章、詩詞、世德錄、奏本等輯錄成書,先后編輯刊行了《吳氏文存》《吳氏詩存》《吳氏世德錄》《吳氏試藝》,被稱為吳氏“小四庫全書”。吳重熹編有《石蓮庵藏書目》和《海豐吳氏藏書目錄》,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史料價值,因此,對于保存傳統文化和家族文化居功至偉??上?,吳重熹去世后,他的后代離開天津,分散到全國各地為官,其藏書流失嚴重,多不知所終,誠為憾事。

吳重熹詩歌、文章俱佳,格調高雅,筆鋒細膩,富有人文情懷。如他的詞《相見歡》:“垂楊陰里橋紅,乍相逢。多謝溝邊流水,柳邊月。曾記得春波綠,照驚鴻。一霎伯勞飛燕,各西東?!痹偃缢脑姟镀呦Α罚骸绑细韫瞎]新秋,兒女家家望玉鉤。囑咐深閨休乞巧,讓他良夜話離愁?!?/p>

1918年,吳重熹病逝于天津,享年81歲,歸葬無棣吳家祖墳。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責任編輯:王儀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