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濱州百名歷史人物】洛陽營營長張明
張明(1925-2001),1925年5月出生于今鄒平市臨池鎮北山澗村的一個貧苦的農家。少年時代,勉強讀過4年書。1938年5月,年僅13歲在家鄉參加八路軍,曾任山東縱隊3支隊1營營部勤務員,115師政治部戰士劇社宣傳員,中共魯南區黨委文化干事,115師政治部魯迅藝術大隊學員,魯南軍區政治部青年干事,特務連文化干事,趙博縣六區區中隊副政治指導員,5團1連副指導員等職,先后經歷了鄒平于家河灘突圍、膠濟鐵路遭遇戰和日寇大掃蕩等戰斗。1942年至1943年,他參加了攻打魯南城前、白彥、新莊、石城、高山等十余次戰斗,多次擔任突擊隊隊員,不畏艱險,不怕犧牲,出色地完成了上級交給的任務。1944年,他任魯南軍區5團1連政治指導員,多次率領突擊隊完成戰斗任務。在戰斗中,他英勇善戰,指揮有力,在平時,他是文化先進分子,他所帶的部隊走到哪里都是歌聲嘹亮,他酷愛動腦子,喜歡舞文弄墨,經常發表文章,特別是他善于做一人一事的思想政治工作,善于調動戰士的情緒,被分別評為甲等、乙等、丙等戰斗模范和模范指導員、模范通訊員等,是少有的文武雙全的新型戰士。
1945年8月,日軍投降,山東軍區統一整編,魯南成立第8師,張明任23團1營1連指導員。這是一個英雄師,一個英雄團,更是英雄營,其刀鋒就是張明的第一連,其連長、營長、團長、師長都是戰斗英雄。
1945年,張明擔任連指導員時,剛20歲。1946年1月,國民黨部隊沿鐵路北進,一天晚上,他奉命與連長帶領部隊炸掉臨城南郊的鐵橋。鐵橋南北,各有一列國民黨的鐵甲列車來回巡邏,在連長的火力支援下,他帶領一個排奮勇沖上敵人的鐵甲列車,他爬到敵人火力最猛的第三節車頂上,從射擊口扔進手榴彈,利用爆炸聲的間隙,拖出了敵人的機槍,又用手榴彈迫使車內的敵人繳械投降。完成任務后,張明又率領部隊24小時急行軍160里,參加攻占郯城縣泉源村的戰斗。國民黨33軍108師的一個團部帶著4個營駐扎在這里,而進攻的部隊也只有張明所在的23團。為減少傷亡,上級決定采用“挖心戰術”,命令1連利用夜色掩護突進村莊,搗毀敵人的團部。張明身先士卒,在連長的掩護下,率領爆破組炸開缺口,連續進行攻擊,在身邊僅有兩個班的情況下,他用計俘虜了一個院落里敵人的一個排,又命令戰士爬上另一座院落的屋頂,架起機槍,而他自己則突然闖進大院,制服了敵人的連長,迫使一個連的敵人舉手投降。團部的敵人憑借著地主大院,占領制高點仍在拼命地抵抗,張明率領戰士們實行爆破,打開缺口后率先沖進敵人團部大院,徹底搗毀了敵人的團部,為取得泉源戰斗的勝利奠定了基礎。戰后,張明以他在1連的16次戰斗,特別是泉源這一仗,被全團上下一致評為戰斗模范。
1946年初,國共談判停止內戰。團里在微山湖舉辦干部輪訓隊,由張明擔任指導員。輪訓后,張明被提拔擔任營副教導員。1946年12月,國民黨向蘇北、魯南解放區發動進攻,上級決定首先在宿遷北殲滅敵整編69師,而攻克敵人制高點峰山的任務就交給了1營。晚上,由張明帶領1連作為突擊隊開始連續地向敵人陣地發起進攻。經過3次沖鋒,全營傷亡過大,天色將明,時間緊迫。在危急的時候,張明將剩余的戰士分成兩部分,一少部分在正面繼續進攻,而他則率領30多名戰士從側后突擊,頭部受傷后,仍頑強地帶領戰士們沖鋒,終于最先到達山頂,為取得全殲敵整編69師、師長戴子奇自殺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峰山戰役,該營的正副營長也都負傷住院,張明被送進野戰醫院,取出了頭部的彈片,未及傷愈,因為營里沒有負責人,他帶傷返回部隊參加魯南戰役。
1947年初的魯南戰役是殲滅敵整編26師的戰役,該師為蔣介石的嫡系,全部美式裝備,配備有炮團、汽車團和坦克營,其師部駐扎在馬莊。上級領導決定直取馬莊,由23團為主攻,這時的1營,只有張明一個營級領導,他主動要求率領所部為突擊隊。戰斗中,他的右腿又中了敵人坦克上的機關槍子彈,倒在血泊里不能站立,戰友們要把他抬下去,可他堅決地說:“我不能下去,我爬也要爬進敵人的師部!”他趴在地上向前爬著繼續指揮部隊攻擊,直到再次受傷。
魯南戰役后,部隊整編為華東野戰軍,8師屬于3縱,張明升任8師23團1營教導員。他率部參加了粉碎敵人重點進攻山東的戰斗,在泰安戰役中,他與敵人進行了白刃格斗并連續取得了勝利。1947年夏天,在濟寧戰役中,張明又負重傷,不得不住院治療。出院后,張明由教導員改任營長。
1948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發起洛陽戰役。洛陽守敵是國民黨第206師,師長邱行湘,是蔣介石的嫡系,其部隊號稱御林軍,而洛陽則有“金城湯池”的美譽??v隊領導將全軍最艱巨的突破東門的任務交給了張明,他發動全營調查敵情,開展軍事民主,作了周密部署。3月11日晚,總攻開始,他冒著敵人密集的火力,站到連長的位置上,親自帶領連隊不斷地進行爆破、沖鋒,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為穩定軍心,仍堅持不下火線,連續組織爆破和突擊,堅持指揮戰斗。他率部首先突破東門,并迅速組織部隊進行防御反擊,擊退了國民黨守軍的瘋狂反撲,為后續部隊開辟了道路。戰后,華東野戰軍特授該營“洛陽營”榮譽稱號。張明本人被授予華東二級人民英雄和華東甲級戰斗英雄稱號。
洛陽戰役后,張明率部相繼參加了開封戰役和濟南戰役,每次都是啃硬骨頭,打最艱巨的仗,張明每次都親臨一線率領戰士們沖鋒陷陣?;春鹨壑?,在著名的攻克黃維兵團的雙堆集戰斗中,仍是張明率領的“洛陽營”擔任突擊隊,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他們硬是將黃維兵團最精銳的號稱“老虎團”的敵人徹底消滅了,張明和他的“洛陽營”成了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代名詞。鑒于張明在開封、濟南、淮海戰役中的貢獻,第三野戰軍將他從二級人民英雄晉升為一級人民英雄。隨后,他率部參加了渡江戰役,解放寧波戰役,攻克舟山列島戰役并在那里駐扎了下來,歷任22軍65師195團參謀長、副團長。
1950年9月,首屆全國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這些戰斗英雄都是經過投票選舉出來的,都是戰場上九死一生,屢立功勛的戰神,總共350名。22軍65師195團副團長,曾是著名的洛陽營營長的張明不僅被選為代表,而且在大會上作了典型發言。戰斗英雄代表大會后,張明參加中國訪蘇青年代表團赴蘇聯訪問學習。歸國后,張明又到全國進行巡回講演,一時間,洛陽營營長張明的名字響徹全國。
1951年底,張明回到舟山列島的部隊,擔任22軍65師195團團長。1956年任22軍65師師長,1961年畢業于南京軍事學院。此后,歷任定海守備區司令員,普陀守備區司令員,岱山守備區司令員,南京軍區副參謀長,60軍政委,60軍軍長,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南京軍區紀委書記,全國政協常委等職。
張明是優秀的文化戰士。在攻打洛陽之前,作為戰斗英雄,又是突擊營的營長,更作為模范通訊員,新華支社和縱隊的報紙都約他寫幾篇新聞稿件??偣ギ斖?,張明就率領部隊首先攻入城內。戰斗總結時,張明收集了許許多多的英雄素材,準備全面寫戰士們英勇殺敵的故事。部隊撤離洛陽,張明吊著繃帶騎在馬上,仍然在苦苦地思索,經過反復斟酌,他決定從感受較深的戰士們進城后嚴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事跡寫起。部隊“光榮進城,干凈出城”,體現了人民子弟兵的性質。當晚,安排好戰士們宿營之后,在豆油燈下,他忍著劇痛,鋪開馬黃紙,連夜急就了《桌上的表》,全文僅274個字。因為報社和新華社要的急,張明就給了隨軍記者。沒有幾天,縱隊報紙《麓水報》就刊登了出來,新華社也發表了該稿,陜北電臺向全國進行了廣播,并加了個按語,說:“張明一手拿槍,一手拿筆,這就是我們有文化的革命戰士的形象?!笨v隊司令聽到廣播,稱贊:“我們的洛陽營營長張明同志真不愧為文武雙全”?!蹲郎系谋怼芬恢北蛔u為新聞名篇,被收入課本和多種集子。洛陽城內那塊表的主人非常高興,精心地將表保存起來,新中國成立后,捐獻給了軍事博物館。
張明戎馬一生,馬背上、油燈旁、燭光下,發表了20多萬字的新聞稿件。他不僅寫短篇,也寫長篇,先后寫作出版了《英雄的記錄》《訪蘇記》《洛陽營》和《鋼槍鐵筆錄》等著作。
張明關心老戰士、老英雄的生活,熱愛家鄉。他任軍區副參謀長時,有兩個穿著破爛的農民來找他,一聽是山東老區來的、戰爭年代當過突擊排長的姬永祥,他馬上出去迎接,安排食宿,問寒問暖,幫助解決了一些實際困難。他說:“對革命有功的人,不應該忘記他們?!睅缀趺磕昵迕魉家ヂ尻?,祭掃當年犧牲的戰友。張明數次去第二故鄉沂蒙山和蘇北老區,看望老房東和老戰友。他到老家北山澗村時,把《鋼槍鐵筆錄》一書的幾千元稿費交給了學校??墒?,當北山澗村小學用他捐獻的資金新建校舍,村民們要以他的名字命名學校時,他卻堅決拒絕。
張明一生經歷100多次戰斗,其中知名的40多次,他負傷16次,其中有15處終身疤痕,他是中共九大、十大、十一大、十二、十三大代表,中紀委委員,一屆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第八屆常務委員。198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1998年7月離職休養。2001年3月16日在南京病逝。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史研究院(濱州市地方史志研究院)
原文采自《濱州百名歷史人物》,略有修改。

網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