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海鉤沉
- 穿越千年看黃河下游堤防演變(下)
- 消失在黃河水中的千年古城(中)
- 鄒平“四面荷花三面柳”石刻來歷成謎
- 斷流危機曾讓黃河“找不到大?!?/a>
- 張人駿曾參與創辦香港大學
- 【濱州百名歷史人物】兵圣孫武
- 李愚首倡采用雕版印刷經典書籍,這才有了《監本九經》
- 真沒想到,水患或是部分濱州隋唐遺址廢棄的原因
- 檔案里的黃河故事|曇花一現的王旺莊水利樞紐工程
- 無棣高井“張家南旗桿”背后的故事
- 惠民古城遺址復原后會是什么樣
- 【文物講讀濱州史】在濱州發現青瓷之美
- 煮海為鹽:無棣千年鹽業墾殖史
- 【紀念太平洋戰爭爆發八十周年】從一枚小徽章看日本當年白忙活一場
- 惠民發現的定光佛舍利石棺與定光佛信仰
- 元始建明移建清改建 一刻鐘復盤博興錦秋亭興衰往事
- 千年古剎醴泉寺在中日韓關系史上地位不一般
- 蒲姑曾為齊國都,遺址就在博興寨卞村北
- 山東省第一個大型引黃灌溉工程 ——打漁張引黃灌溉工程
- 漲知識!隋唐時期濱州境內三處(件)宗教遺存精講
- 新中國成立后黃河下游的三次人工改道
- 信陽古城與韓信到底有無關系
- 濱州歷史上曾遭遇10次嚴重風暴潮災
- 博興錦秋亭之名源出蘇東坡詩詞名句
- 同鄉同榜同朝志同道合 萬字長文鉤沉楊巍與谷中虛的深情厚誼
- 這本臺灣出版《鄒平民間文藝集》收錄的民謠大部分你沒聽過
- 北宋詞人李之儀的墨寶僅存世四紙,點開看有眼福
- “落霞與孤鶩齊飛,秋口到長山一百”——范仲淹一段鮮為人知的少年歲月
- 【惠民文史尋蹤】民國時惠民縣立第一小學怎么在胡集(多圖)
- 83年前的今天,他們會真的剁手
獨家策劃 更多>>>
-
【百年黨史 濱州英杰】“一門忠烈”趙家連 保家衛國心向黨
在鄒平市青陽鎮東窩陀村,有這樣一個農民家庭,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這家人先后有8人參加革命,6人壯烈犧牲,其中5人被追認為烈士,當地人稱其“一門五烈士”。這個家庭,就是趙承舜一家。趙承舜,字紹九,因見多識廣,性...
-
【百年黨史·濱州英杰】“鐵打英雄”劉竹溪:28塊彈片見證對黨的忠誠
他從抗戰中走來,征戰十幾載,四度負傷,屢建功勛,一生心系百姓,扶危濟貧,逝世后骨灰中有28塊彈片。人稱“鐵打英雄”。劉竹溪,原名劉慶濂。1920年5月出生于北京,1922年隨父親劉樹勛回祖籍山東省濱縣定居。他年少時就對貧...
-
【百年黨史·濱州英杰】黨的忠誠戰士景曉村:永遠與渤海區人民在一起
景曉村,1938年1月1日參加了由省委直接領導的徂徠山抗日武裝起義。不久,任魯東南特委書記兼八路軍山東人民抗日游擊第二支隊政委。1939年5月12日,踏上了清河區的土地,任中共清河區特委書記。當時清河區“以膠濟路南山區為...
-
【百年黨史·濱州英杰】渤海區黨委書記王卓如:發動群眾集中財力物力支援華東戰場
王卓如(原名王立仁),1911年生出于河北省濮陽縣(今河南省內黃縣)六村鄉后化村。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42年是冀魯邊抗日根據最困難的時期,大部分根據地已變為游擊區,形勢極其嚴峻。時任冀魯豫區黨委秘書長的王卓如...
-
【百年黨史·濱州英杰】劉胡蘭式的烈士吳洪英:嚴守秘密慷慨赴死
“生的偉大,死的光榮?!边@是是毛主席為劉胡蘭烈士的親筆題詞。題詞高度贊揚了劉胡蘭臨危不懼、寧死不屈的革命精神。在濱州市惠民縣,也有一位劉胡蘭式的巾幗英烈,她就是吳洪英烈士。吳洪英是惠民縣何坊鄉王家灣人,1...